2025年3月31日,华为公布2024年年报,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621亿元,同比增长22.4% 。终端业务强势复苏,实现销售收入3390.06亿元,同比大幅增长38.3%;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更是以474.4%的营收增速成为最大亮点,收入达263.53亿元,首次实现全年盈利。这一成绩远超余承东此前“2025年盈利”的预期,标志着华为汽车业务正式迈入正向循环阶段。
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,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胜利,更印证了任正非那句经典论断——"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,对人才进行管理的能力才是。" 犹如一记重锤,敲响了企业管理的关键之音。
华为究竟凭借什么,在复杂局势下实现逆风飞扬?
华为2024年营收增长的三大引擎——5G通信、人工智能芯片、云计算服务,均离不开对顶尖人才的精准投入。
以昇腾AI芯片团队为例,2024年华为研发投入1,797亿元,华为在全球集结了1400多名算法专家与硬件工程师,通过“人才密度”突破技术封锁。以AI算力布局为例,华为提前十年谋篇布局,才得以在2024年AI浪潮来临时,精准抓住机遇,实现爆发式增长。
“钱散人聚,钱聚人散。敢把利润砸进人才战,才是真战略。”
正是这种 “用制度对抗人性” 的实践,让华为在外部封锁的重压下,仅用3年就完成了13000多颗元器件的替代。这一壮举,靠的绝非某个天才的一己之力,而是华为 “用制度管人才” 的强大系统能力。
孟晚舟在年报致辞中提到:“华为拒绝机会主义,聚焦构筑产品核心竞争力。” 2024年,AI风口席卷全球,诸多企业趋之若鹜。但华为却保持着冷静与克制
当ChatGPT、Sora席卷全球时,华为却选择“扎根技术”:
- 昇腾910B芯片:算力提升50%,成本下降30%,成为AI算力基建核心;
- 盘古大模型3.0:在矿山、港口等场景实现91%“决策接管率”;
-天水计划:3年布局算力网络,构建“云-边-端”一体化架构。
- 轮岗熔炉:研发骨干需轮值供应链、市场端岗位。
任正非说:“在大机会时代,千万不要机会主义。” 追风口的企业如蒲公英,风停即落;而扎根技术的企业似竹子,前期积累,后期则能一飞冲天。华为正是凭借这份战略定力,在技术的土壤中深深扎根,不断积蓄向上的力量。
孟晚舟反复提及的 “黑土地”,在华为的定义中,是700万鸿蒙开发者、6000多家合作伙伴以及10亿台生态设备。但华为的生态管理智慧,远不止于此。
鸿蒙生态设备突破10亿台的背后,是华为的“分蛋糕”智慧:
- 开发者即上帝:开放70%接口,提供“拎包入住”式开发工具;
- 利益共享:华为云将90%收入分给伙伴,自身仅做“底座”;
- 长期承诺:“三年战略纵深投入”让合作伙伴敢赌未来。
从短期看,生态是分蛋糕;但从长期看,生态是一起做大蛋糕。华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,就是当好 “种蛋糕的人”,与伙伴携手共进,共享生态繁荣。
高质量并非成本,而是企业生存的底线。华为在质量把控上,下的是 “笨功夫”
华为5G基站故障率仅0.13%,秘诀在于“把简单做到极致”:
- 极端测试:-40℃极寒到70℃高温循环冲击;
- 追溯系统:每颗螺丝钉可溯源至操作工号与机床参数;
- 用户陪审团:矿工、海员等极端用户参与产品实测。
任正非说:“把简单的事重复做,你就是专家。” 华为用30年的坚持证明,质量没有捷径,唯有 “死磕到底”,才能铸就坚不可摧的品质长城。
| 人才管理 | 制度>天才 | 用系统对抗不确定性 |
| 战略定力 | 扎根>跟风 | 护城河比风口更可靠 |
| 生态构建 | 共生>独赢 | 分蛋糕才能做大蛋糕 |
| 质量信仰 | 笨功>捷径 | 极致是穿越周期的门票 |
孟晚舟说:“行动是穿越迷雾的舟楫。” 华为在寒冬中淬炼出的生存智慧,对于普通企业而言,是宝贵的借鉴。
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中,企业更应回归管理本质,以战略级人才管理构建组织韧性。
毕竟,穿越周期的力量,源自对管理真谛的深刻领悟与践行。